进来获取浪尖工业设计公司二十年工业设计浓缩精华

2019年02月28日

     浪尖工业设计公司遇到过很多不同专业,不同年龄,不同目标,不同性格的学生,大家的状态和追求各不相同,却经常会遇到一些同样的迟疑和迷茫。浪尖作为专业的工业设计公司,二十年来专注工业设计的路程上,有过你们会有的迷茫和质疑,最后对工业设计有了一些自己的认知。想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可以对现在仍然在这个专业上有追求的你有所帮助:

     好多学生在谈到设计作品的时候,就会说“这是一个好的设计”,“这是一个坏的设计”,可设计的好坏真的有评判标准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设计有尺寸的要求,需要怎么做调研,材料适合不适合,产品好不好看,有没有设计感等等。但是当我们经过了调研,草图,设计,建模,制作等一系列挣扎矛盾的过程之后,出来的产品是不是一个好的设计,就不是一个可以轻易给出确切回答的问题了。

     这其实也是很多学生会有的疑问:我的作品是不是好的作品?能不能进入浪尖工业设计公司工作?如果我想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哪个方向做更多努力?这些问题体现出的是学生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下一步的迷茫。

始终保持好奇心,不要用“经验”来省力

     好多学生都会有这种经验,当我知道得越多,我的好奇心就会越少;我想做这个产品,是因为我对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基于这个了解,我想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产品出来;但是,这个了解是基于已经有的认知,那么这个已经获得的认知一定是正确的吗?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个学生想要为盲人设计一个水杯,因为他认为盲人在倒水的时候看不到水杯是否已经满了,就会有溢出的可能,因此需要一个产品去帮助盲人解决倒水的问题。

     这个认知就是基于“经验”得出的问题,不盲的人在潜意识上认为盲人会有倒水溢出的问题,因此他忽略了前期调研的阶段,直接做出了一个产品。当我让他做一下盲人的实际interview之后,发现盲人根本不需要这个水杯,因为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动作。

     我们对事物是有一些固有判断的,这些判断来自我们的生活经验,常识,理解以及一定程度的延伸想象,而人一般会对先入的认知有较高的认同感。但是作为工业设计的学生,我们设计的产品是为了大多数人或者某些特定人群服务的,所以由“经验”得出的结论一定要慎之又慎。

你的“常识”不等同于大家的常识

     不要做“曲高和寡”的设计。我们都常听到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获取了很多的知识,在慢慢的积累中我们会默认一些“知识”应该是大众的“常识”,比如无印良品的设计风格,宜家的组装家具等,好像因为是生活中的物品,那么大家应该都非常了解。

    当你本能地把这些作为你的设计依据或是设计方法的时候,你的产品是不是能引起设计师之外的人的共鸣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像很多学生会在设计过程中为了显得这个设计很“高级”,借鉴许多大师的作品、风格、线条等等,做得内涵复杂。可是如果排除大师的光环,对于那些不懂设计的大众用户来说,这些设计靠什么来被他们所接受呢?

     最后,浪尖工业设计希望每一位学生始终保持对设计的热情并乐意为之不懈努力,设计是一个不断自我怀疑又自我肯定的过程,你的个性需要你的坚持,你的成品也需要实践的检验,而在进进退退的过程中,你的设计作品也会越来越趋向成熟。没有最好的设计,只有更好的设计,所以浪尖工业设计公司一直严格要求设计师,浪尖首先将产业链的设计推入市场,即从定位,设计,实现到价值的体现均由设计师团队完成,大大增加了设计师的主动权,为企业解决问题,提出整套的解决方案。

返回顶部